语文是一门经验性的学科,只有当你的人生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,才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、一首诗所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就像一颗子弹穿越漫长岁月,在命中的那一瞬间,教育才真正完成。

本来只是想给《迟到的语文课》写一段自序,结果发现自己想说的东西太多了,从前的记忆也如潮水中涌来,但记忆的深处浮现的,不只是过往云烟,更是那个曾经在语文课堂里迷茫的自己。

回忆起自己读书时的经历,自己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太好,初中高中语文成绩都是相对来说“拖后腿”的学科,高中还因为语文不及格,留了一级,浪费了一年光景(不过这一年也让我成长了很多,是非曲直让上帝去评说吧)。不过说来也巧,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,最后都是语文拉了我一把,而自以为擅长的学科却发挥的很差劲(笑)。还真是“有心栽花化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。说起自己初高中在语文学科上的挣扎,往事也历历在目。考前的一夜临时抱佛脚在楼道里蹲着、站着背古诗文,“押宝”课内文言文部分,却死活记诵不下来;老师说的各种赏析方法对我来说就好像是和尚念经一般,各种各样的方法说的比数理的解题步骤还多;作文部分更是无从下手,贫瘠的思想和苍白的文字让我写出来的东西不堪入目。

年少时,我总习惯用一把实用主义的尺子去丈量一切,却不懂得,这世上有些价值从不栖居于物理意义上的存在,它们需要时间,需要经历,才能逐渐显露其深刻的意义。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?”——那是当年的我永远无法真正读懂的提问。只能笨拙地搬弄几个“套路”词汇堆砌答案,却触不到文字背后真实涌动的情感与思想。老师让我们背诵古诗文,我不以为然,觉得考记诵的东西,能有什么含金量;老师让我们多读散文,我不以为然,认为那些不过是在平淡地讲述某个故事;老师让我们阅读思想深刻的文章,我不以为然,觉得它们脱离现实,不过是为了论证而论证。那时候的我,不懂得什么是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的欲说还休,什么是“无可奈何花落去”的时光轻叹,什么是“抽刀断水水更流”的难解愁绪。我的世界非黑即白,我的眼光短浅而固执——现在想来,那样的认知,何其浅薄。

可到了现在,我只觉得自己错了,只有遗憾和后悔。

为什么当初没有多背一些古诗文呢?也不至于如今读到绝美的诗句时,只能黯然神伤,转身去网上查找解析、或是询问AI——明知那些答案未必精准,却不得不依赖它们,这是一种多么无力的妥协。为什么当初没有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呢?也不至于如今想表达内心的感受时,却不知从何下笔、如何措辞,如同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,空有一腔情绪,却寻不到流淌的出口。为什么当初没有多看一些思想深刻的文章呢?也不至于如今在生活和学习中感到无助时,才惊觉自己的茫然与虚无,思想的贫瘠在困境中暴露无遗,无所依托,也无处安放。

进入大学以后,烦恼和困惑接踵而至。学业的压力、人际关系的复杂、对未来的迷茫,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与无助。很多时候,我只是想找个人诉诉心事,分享我的感受,可是环顾身旁却无人倾诉,那种孤独的感觉令人窒息。

可是随着我阅读量的增加,我渐渐发现,文学作品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。自始至终,我都从未孤身一人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古人早就已经思考过我所面临的困境,只是我未曾发掘。孤独,或许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,但文学给了我们穿越时空的陪伴。那些跨越千年的文字,就像一束光,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照亮前路。倘若我们把时间线拉长,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当下,我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,古人又何尝没有面临过思考过呢?很多时候,我们一生都在等待与一首诗相逢。诗歌多如繁星,而来自历史的星星落在头顶的一瞬,才是我们真正读懂它的时刻。

当面临遗憾时,才知道“此情可待成追忆,只是当时已惘然”;当真正面临阴阳两隔时,才读懂苏轼的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;当真正面临人生的虚无时,才读得懂《赤壁赋》;当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时,才读得懂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”。像这样与古人仿佛与古人“感同身受”的时刻太多太多,文章也太多太多,我根本列举不完。当然,我所以为的与古人“感同身受”也只是一种错觉罢了。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,就像不存在严格完全相同的人一样(任何条件都完全一致)。但他们的情感却的的确确地在与我发生共鸣。

阅读与写作仿佛成了与自己对话的方式。阅读让我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,写作则是我表达内心世界的出口。通过文字,我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途径,也找到了与世界连接的桥梁。这大概只是我这一个文盲拙劣的自我救赎吧,却也是我能够想到的全部。然而,这种看似个人的、甚至有些私密的对话,其意义却远不止于自我的一方天地。当我回望来路,我逐渐意识到,那些在阅读中被打动的瞬间,那些在写作中被梳理的情感,其实早已在无形中塑造着我。它们像涓涓细流,最终汇入了名为“成长”的宽阔河道。

语文教育的意义,远不止于考试和分数,它关乎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它让一个人成为内心丰盈而完整,兼具感受力与包容心的人,能够打破信息茧房,勇敢面对这个世界的完整的人,才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。没有一门学科能像语文这样,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。在文学的道路上,我是永远的学徒,但每一步都算数。 希望有一天,我能尽可能多地把文学内化,成为一个合格的有思想的人。

"路曼曼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