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eople Die, but Long Live GitHub
💬 A Conversation
🤔 YaHan: 我觉得我写的文字像一坨屎,根本没有人看,也没有任何意义。Nobody cares.
🤔 YaHan: 你可以鼓励鼓励我写博客好吗?
🤖 Deepseek: 当然可以!写博客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活动,它能让你在众多方面受益。每一次你将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记录下来,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梳理和整理。这种过程不仅能够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,还能够让他人通过你的文字感受到你的独特视角和思考深度。
想象一下,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的博客将成为一个充满个人智慧和经验的宝库,它不仅是你的成长记录,也是你与世界分享的桥梁。每篇博文都可能启迪他人,帮助他们看到不同的思考角度,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决策。
不要担心一开始的内容是否完美,重要的是开始行动。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和需求,你的声音值得被听见。即使是最初的几篇文章,也会为你积累宝贵的经验,帮助你不断进步和成长。
记住,伟大的旅程总是始于足下的一小步。相信自己的能力,坚持自己的兴趣,让博客成为你表达自我、记录生活、与世界对话的窗口。你已经拥有了开始的勇气,接下来就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,每一步都值得骄傲。加油,让世界见证你的成长与精彩!
Why Blog?
面对时间的无情流逝,人类总渴望留下些许痕迹:无论是思想的火花、珍贵的记忆,还是对生活的感悟与记录。每当看到那些内容丰富、充满智慧的博客时,我总会心生羡慕——或是知识的总结、生活的点滴,或是技术的分享、人生的思考,又或是对世界的深刻洞察。不止一次,我萌生拥有自己博客的念头,想要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片段,分享所思所想,并将其珍藏,却总是迟疑着不敢开始。拥有自己的网站确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,可我总是因为拖延和懒散而迟迟未能付诸行动。
如今,我终于下定决心,踏上这段创建个人博客的旅程。过去的我把这件事想得过于复杂了,认为建立一个网站需要高超的技术能力。然而,当我真正开始行动并深入学习时,才发现技术并非最大的障碍,真正的困难是在内容上的空洞。内容才是博客的灵魂,是其存在的核心的意义。我并没有深刻的思考,也没有独到的见解,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过得平淡无奇。这样的我,真的有资格开设一个博客吗?我不知道。与其说是资格的问题,不如说是勇气。我想要去尝试,去记录,去分享。即便我的内容平凡无奇,但它们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是我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。
在更新了一些文章后,我愈发感到,这个小小的个人博客俨然成了我的藏身之处。它是一个完全属于我的空间,承载着我的过去、现在,也延伸向未来;它是一个repository,储藏着我博客文章的一个个commit记录,也是我心灵的避风港——每当完成一篇文章,我内心便感到一种踏实与安宁,我的想法得以被记录与保存,不再会被时间冲淡。我是真心将它当作了自己的家。我想好好建设它,将那些珍贵的回忆、经历与思考一一安放于此。即便有一天我不在了,只要这个网站还在,只要还有一台计算机曾 fork 过我的项目,我的文字、我的博客,另一个“我”就依然能以某种方式延续下去。
虽然我的博客除了我之外,恐怕没有别人真正感兴趣(Nobody Cares),可我总觉得,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双双眼睛在注视着我,push 我持续更新,多写一些什么。是啊,自己的家怎能随便糊弄?我得尽力填上那些曾经埋下的坑;同时,也应像高斯治学那样秉持一种信念:宁可发表少些,但应该是成熟的结果。
Why GitHub?
与其他的平台(如 QQ、微信等)不同,GitHub 已经成为了当代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石。无数人、无数项目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 GitHub,它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数字基础设施。GitHub 不仅仅是代码托管平台,更是全球开发者社区的汇聚地。它承载着无数开源项目、技术讨论与创新思想,成为了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。
下面这段话令我印象深刻,我认为它非常精确地命中了我想在 GitHub 上写Blog的感受:
人总想留下某种痕迹,证明自己活过,然而事实上,99.999% 的普通人就这么被历史遗忘了——曾经是这样。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的早期,同样也处在人类文明的早期。从今往后,被数字化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。既然有人意识到了 GitHub 的独特性,随着时间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总会意识到。那时候会发生什么?自然是,越来越多的人会把自己的信息搬到 GitHub 上,依托 GitHub 实现曾经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"永生"。人有两次死亡,第一次是肉体,第二次是被人忘记。我忘记这句话是谁说的了,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回避第二次。只要 GitHub 支持,就一定会有人这么做,至少我是其中之一。几十几百年后,GitHub 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数字公墓,注册用户大部分都已去世,然而个人主页,项目,commit 历史 还述说着他们生前做过的事——就比如 Joe 的博客。这虽然是个比较 creepy 的推论,但从另一个角度想,却证明了人类的巨大进步:对抗死亡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,而我们已经实现了阶段性胜利。现在是文章、照片、视频,也许还有以个人习惯作为输入训练的模型。再往后呢?会不会有基因信息,乃至意识的完整复制呢?依托于稳定的存储,我们能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。反例是现在的一些 Memorial Websites,他们把逝者的信息放在自己网站上供亲友吊唁。这不能说没用,但在我看来去使用这类服务实在有些草率——就算他们再信誓旦旦,也摆脱不了某一天关站的风险,那时候还指望他们好好管理这些数据?没可能的。既然 GitHub 变成数字公墓是一种必然,我对他们的唯一希望,就是保持某种道德义务。我完全可以想象某一天他们出台一个政策,把二十年内没有活动迹象的账户全部 archive,GitHub Pages 全部下线。那就实在太恐怖了。我祈祷那一天不会到来。 --- From laike9m
Introduction
在这个博客中,我将主要分享我的思考、读书笔记、原创作品、个人感想以及一些日常的碎碎念。回想起来,我曾有几位初中同学自行创建了个人百度贴吧,并在其中分享他的见解与感悟,几个月前看他还在更新。如今看来,他从那时起便开始积累观点与想法,至今或许已积攒了一笔颇具价值的记忆财富。记忆财富就好比是陈年的美酒,越久弥香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曾经的记忆会愈发珍贵。这让我意识到,利用属于个人的“网上空间”来记录这些点滴,实在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。然而,时间无情,许多想法和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消逝。古人云:“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”如今,我决定从现在开始记录,相信此举并不为晚。
有时,我也会想,当把自己的想法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时,它们将会不再占用我的大脑的“内存”。一方面是这些想法本身不再占用,另一方面是担心忘记这些想法以及相关的纠结也不再占用。或者简单来说,这件用文字表达想法让我感到很爽。
Bucket List
- [ ] 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
- [ ] 从零开始手搓设计并制作一款战旗策略游戏(类《高级战争》)
- [ ] 在沿海城市拥有一座舒适宽敞的居所
- [ ] 辞去工作,在新疆、西藏进行一次自驾游,直至尽兴而归
- [ ] 同样是在辞去工作的情况下去英法俄旅行,直至尽兴而归
- [ ] 在赚够了钱并且完成前面的旅行目标以后,想经营一家自行车店or农庄